可能是全網(wǎng)最系統(tǒng)教程!6個章節(jié)幫你快速掌握 UI 配色方法
一、平面和 UI 配色的差異
學習 UI 配色,就繞不過去平面配色的各類知識點、概念、技法,雖然 UI 設計原則上也是平面設計的一種,但在配色上卻有很大的差異,不能直接照搬平面配色的邏輯。
平面和 UI 配色的差異主要由下面三點組成:
- 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差異
- 色彩模式的差異
- 品牌輸出目標差異
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平面設計的對象是“靜止”的,在設計被制作出來后就被固定。而 UI 設計的對象是 “動態(tài)” 的,不管是內容還是界面本身都會經常發(fā)生修改變化。
靜態(tài)的設計穩(wěn)定,就意味著設計意圖可以貫徹,個性化易于塑造。而動態(tài)的設計意味不確定性,上線后內容的變更或產品迭代會直接破壞原有的設計,導致設計意圖的流產。
第二點,則是色彩顯示模式的差異。平面設計要進入真實世界就要經過染色或印刷(CMYK),這些制品的色彩經過光的折射后才進入人眼。而 UI 設計的色彩則是由屏幕自身發(fā)光呈現(xiàn)(RGB),直接進入人眼。
自發(fā)光和折射光呈現(xiàn)的色彩觀感是非常不同的,這由它們的物理特性決定(暫不拓展),最直觀的一個差異,就是屏幕發(fā)光是會“刺眼”的,能讓人眼覺得不適和過快疲勞。比如熒光色系,或者大面積的對比色。
自發(fā)光產生的生理影響,決定了 UI 配色為了滿足可用性就要排除一部分色彩,讓配色的范圍大大縮小。所以平面中有句話叫沒有難看的顏色,只有配不好的顏色,并不適用于 UI 配色。
第三點,就是品牌輸出目標的差異。傳統(tǒng)品牌的色彩系統(tǒng)更注重品牌的概念、價值觀的表達,通過在門店、包裝、物料、服務上的統(tǒng)一應用,來潛移默化的塑造用戶對品牌的認識和定位。
而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能影響用戶的主要渠道就是手機或顯示器上小小的屏幕,在這個小小的屏幕內還要和成千上萬的其它產品競爭。所以互聯(lián)網(wǎng)產品對品牌的塑造上是非?!皬娪病钡模層脩魪娏业母兄讲⒖焖傩纬捎∠?。
平面和 UI 配色的邏輯的差異,自然會導致實踐的方式也不同,需要單獨學習。這也是很多 UI 設計師一直學習配色相關知識但還是做不好 UI 配色的原因,因為這是兩套不同的體系。
二、品牌色的選擇
在建立 UI 配色系統(tǒng)時,第一步確定的通常都是品牌色。而品牌色的建立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設計的產品已經是個完整的品牌建立過自己的 VI 系統(tǒng),另一種情況是完全獨立的新產品需要全部重新創(chuàng)建。
原則上 UI 的配色也要使用原來制定的品牌 VI 用色,但前面也說過平面用色和屏幕用色差異巨大,所以 UI 用色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做調整,比如 MUJI、宜家。
如果還仔細研究過成功的獨立產品配色,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主色基本都處于飽和度明度面板的右上方。
這種設置的依據(jù),都是為了讓主色能更鮮艷、明亮。一方面是在屏幕上更能吸引用戶注意和灌輸品牌認知,另一部分鮮艷的色彩在屏幕中展示起來也更舒適、和諧,客觀決定了不應該使用一些“有氣無力”的顏色作為產品主色。
遵循這種規(guī)律,那么主色的選擇就是先確定色相類型,然后在明度、飽和度面板的右上方再選出具體的顏色。
除了主色外,品牌的輔助色定義也遵循相同的原則。但是,如果不是品牌 VI 本身就定義過輔助色的情況下,不建議新產品定義輔助色,因為它很容易稀釋主色的權重,不能帶來太多的幫助。
三、中性色的選擇
除了品牌色外,最重要的色彩定義就是中性色,在我自己的設計流程中,甚至是先定義中性色再去定義品牌色。
中性色是由黑白灰組成的多個色彩,并通過灰度值(HSB 的 B 值)的高低來形成一個表現(xiàn)強弱的等級階梯。通常一個 UI 產品中會使用不少于 5 個以上的中性色,以滿足信息對比性的需要。
為了方便記憶,我們會對 B 值使用 5 的倍數(shù)做定義,比如 10、20、40、60、80、90 等。
中性色的定義并不困難,只要不同等級的顏色有足夠的差異即可,至于需要多少級的顏色,根據(jù)具體項目的需要決定。
下面還有兩個中性色定義的細節(jié),一個是盡量避免使用純黑色(B 值 0),因為純黑在 OLED 屏幕中是完全不發(fā)光的狀態(tài),所以會和周遭的顏色產生極大的反差,難以進行控制。
第二個細節(jié),就是成熟項目中的中性色往往并不是純灰色,而是會加入輕微的色相(主要是藍色色相)進去,讓中性色的應用不會那么僵硬和枯燥。
加入色相的中性色,會提供非常微妙的潛在影響,但并不需要用戶感知到這些顏色使用了色相,所以往往只添加了極少的色相值。顏色越淺,色相值就需要越弱才不易被感知,反之可以添加的色相值范圍就越強。
所以中性色的配色邏輯可以在明度、飽和度面板中遵循下方這樣的曲線:
四、功能色的配色邏輯
之后制定功能色的配色邏輯,在定義它們之前最好已經完成了項目主要界面內容和原型的搭建,能預判項目中包含了哪些特定的信息、要素、模塊是需要使用非品牌色和中性色來表示的。
比如前文提到的金融軟件,包含漲跌的示意。電商購物應用,包含價格和優(yōu)惠。一個普通的社區(qū)應用,包含收藏、點贊和會員等。
當主色不適合對這些內容進行填充時,就應該選新的顏色作為功能色進行填充。而功能色的選擇也是最簡單的部分,因為功能色的目標通常都很明確,而它們也可以從主色的選擇區(qū)域內產生。
五、裝飾色的配色邏輯
進入到裝飾色的環(huán)節(jié),就不在色彩規(guī)范定義的顏色范圍內了,進入到“看碟下菜”的階段。
裝飾色的應用首先面對的就是裝飾圖標的用色,比如快速入口、瓷片區(qū)用的裝飾圖標,往往會使用其它顏色來提高界面色彩的豐富性。
在這類圖標的配色中,沒有固定的配色規(guī)律可以遵循,只能憑感覺配。但值得慶幸的是,裝飾圖標的用色也和主色選色類似,可以選擇范圍其實很小,直接在這個范圍內選色很快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總結一些線上成熟產品的快速入口配色,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用色其實非常固定:
除了圖標外,第二種裝飾用色就是運營場景,比如節(jié)日主題或是專題頁面,針對它們的設計,可以理解成是針對一個獨立頁面定義新的主色和輔助色,覺得怎么做合適怎么來……
雖然它們的應用可能和產品主色沖突,但運營內容的權重往往是高于項目配色要求的,所以在線上項目中只要加入運營設計開始,界面色彩就開始“雞飛狗跳”。
而在作品集項目的設計中,就要確定裝飾色的應用目標,即通過更多的色彩來增加設計的豐富性,所以盡量從非主色的色系里選擇,避免使用和主色近似的色彩。
六、內容色的配色邏輯
最后,就是在填充內容配圖時使用的色彩了。這里也分兩種情況,即該內容在頁面中的占比。
如果占比過大,比如占據(jù)半屏以上的廣告圖、商品圖,那么填充進去的內容必定直接影響整個頁面的色彩觀感。
所以在這種場景下,建議使用背景色比較單一的圖片,會比填充色彩凌亂、復雜的圖片效果更好。當然,內容的用色不能和主色完全一致,也不能和主色產生不協(xié)調感,這要設計師自己判斷。
然后就是普通內容的用色,比如商品列表中的商品圖,動態(tài)列表內的動態(tài)圖,新聞列表中的封面等等。尺寸不大,但是往往出現(xiàn)的數(shù)量很多。
對這些內容圖的用色傾向太強會使設計結果看起來非?!翱桃狻保蚴巧实拇钆浞浅;靵y,所以很多設計稿一看就是飛機稿的原因就是配圖使用太刻意,無法呈現(xiàn)界面應有的狀態(tài)。
這類內容圖的填充和上一種情況要反著來,即弱化顏色的存在感。盡量使用沒有高飽和度或白色的背景圖,可以讓它們更好的融入整個界面,不會成為界面的累贅。
根據(jù)這些總結出來的原則,我們可以再回到識色面板中做一個總結。先將明度、飽和度區(qū)域用橫豎做成三等分的“井”字,確定大致色相后選擇具體色彩的區(qū)域通常都集中在右上角,背景集中在左上角,中性色集中在左側的區(qū)域內。
UI 的配色相比平面非常簡單,因為配色的對象固定,每種配色對象的選擇范圍也很 “固定”。配色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分配適合的色彩,只要積累一定案例分析和實踐經驗,就能快速掌握。
而 UI 配色所謂的品牌調性,也遠遠沒有平面那么復雜,要做的就是組合出和同類產品不同,能被用戶記憶的色彩!
結尾
后面還有個案例的實操演示,打算做得完整一點,所以放在下篇再展示。目前對配色輸出越寫越覺得應該作為一個完整的知識庫來編輯,比較很多零碎的色彩知識點很難系統(tǒng)的放進來。
所以你們轉發(fā)、點贊越多,越可以鼓勵我們完成這個復雜的工作。
作者:超人的電話亭
想了解更多網(wǎng)站技術的內容,請訪問:網(wǎng)站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