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專家原創(chuàng) > 秋已立,暑難消,立秋養(yǎng)生吃什么?
“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jié)的節(jié)氣。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所以,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田里的莊稼開始成熟,收獲的季節(jié)即將到來。此時,氣候陽氣漸收、陰氣漸長,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也隨著陽氣下沉而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13個節(jié)氣, 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在我國古代,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劃分方法,主要是根據(jù)天象變化,以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因此,秋季以立秋為始點。值得注意的是,立秋并不是酷暑與涼爽的分水嶺,一般立秋這天還處在中伏期間,酷暑并沒有過完,真正分水嶺一般要在白露節(jié)氣之后,此時天氣會有涼爽之意。
1、啃秋
“啃秋”,就是咬住秋天的意思,在我國南方又稱為“立秋啃秋瓜”。
秋天到了,天氣干燥,人體往往會不適應,容易得秋燥,人體就會感覺不舒適,所以要預防調養(yǎng)。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每年的立秋這天,家家戶戶為了防治秋燥發(fā)生,都會在這天買一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種啃秋的習俗。
在我國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中也有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敝v得正是啃秋的習俗。慢慢地,啃秋在我國農村中又發(fā)展成了另外一種樣子,每年立秋節(jié)氣,農人們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把啃秋的習俗又升華成為了一種豐收的喜悅,一種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2、曬秋
“曬秋”的意思就是在每年的立秋時節(jié),將成熟的果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進行架曬、掛曬,以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售賣。
“曬秋”是我國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地區(qū),生活在山區(qū)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的原因,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tǒng)農俗現(xiàn)象。在我國古時候,每年的立秋節(jié)氣,這些地區(qū)的人們,全家老少都會一起動手,全家參與,掛曬農作物,全家享受豐收帶來的喜悅。
3、貼秋膘
“貼秋膘”的習俗主要流傳于我國北京、河北一帶,就是“以肉貼膘”的意思。
相傳古時候,在我國北京、河北一帶的民間流行有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的習俗。他們將立秋這天的體重與立夏時的體重做對比,如果立秋時的體重輕于立夏時,就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所以,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yǎng),補償夏天的損失。這就是“貼秋膘”的由來。
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jié),所以在立秋時節(jié)飲食是頗有講究的。
① 多吃酸性食物
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補肝氣,如: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櫻桃、柚子、檸檬、山楂、番茄、荸薺等。如蘋果、橘子、山楂、獼猴桃等,可收斂肺氣。
初秋時節(jié),天氣仍較熱,空氣潮濕,悶熱蒸人,且秋季瓜果成熟,難保人們不貪食過度,這些均會傷損脾胃,所以秋天早晨多吃些粥,既可健脾養(yǎng)胃,又可帶來一日清爽。秋天常食的粥有:山楂粳米粥、鴨梨粳米粥、兔肉粳米粥、白蘿卜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餅粳米粥等。
② 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
秋燥時節(jié),還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特別是生姜。這些食材屬于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在古代醫(yī)書中也出現(xiàn)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
③ 多吃魚
秋天是需要進補的季節(jié),但很多人都害怕大量進補導致肥胖,不妨吃點魚肉,魚肉脂肪含量低,其中的脂肪酸被證實有降糖、護心和防癌的作用。
④ 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
秋氣內應肺。肺是人體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體真氣之源,肺氣的盛衰關系到壽命的長短。秋季氣候干燥,很容易傷及肺陰,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 吸疾病,所以飲食應注意養(yǎng)肺。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甘蔗、燕窩、梨、芝麻、藕、菠菜、鱉肉、烏骨雞、豬肺、豆?jié){、飴糖、鴨蛋、蜂蜜、龜肉、橄 欖。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
作者簡介:
百號哥,資深媒體記者,北方頭條網(wǎng)主編、內蒙古商報副總編。曾參與醫(yī)學專著編寫以及《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等雜志的論文審稿工作。
在我們身體的內部,密布的血管猶如田間流淌的一條條溝渠,承載著氧氣和人體所需的各種養(yǎng)分。而要想讓心臟工作得更輕松,就必須盡量延緩血管衰老的進程,這樣人體才會更有活力,在健康的道路上行穩(wěn)致遠。
過完“熱辣滾燙”的新年,看到別人的好身材,也不一定只有羨慕的份兒,掌握吃動平衡,大家也可以擁有健康體重。保持健康體重有兩寶,一是管住嘴,二是邁開腿。過年期間放縱吃喝的結果就是需要進行更多的運動來消耗掉多余的脂肪,能量赤字才是減脂王道。
如何在提升免疫力基礎之上,控制慢性病發(fā)生和基礎病加重?孫樹俠認為,要加強飲食和生活行為干預,以自我管理為重點,強化健康教育,提倡非藥物療法,提高全民免疫力,盡快爭取精準食療進入持久戰(zhàn)疫主戰(zhàn)場,讓健康管理站在抗疫的C位。
吃什么更營養(yǎng),怎么吃更健康?中國營養(yǎng)學會編著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時隔6年再次修訂并于26日面世。新版指南突出了規(guī)律進餐的重要性,“手把手”給出了如何合理進餐和挑選、烹飪食物的科學建議。
歐洲的一項針對10國50萬余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健康飲食會增加死亡風險,特別是癌癥、心臟病、肺部疾病和消化系統(tǒng)疾病等相關的死亡風險。因此,健康飲食馬虎不得。
春風一吹,萬象更新,花草舒展著身姿,滿園的青色開始復蘇,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和神采奕奕的花草不同,一到春天,人們就開始“犯懶”,全身酸軟,疲勞乏力,總覺得身體不適。若想要用健康的體魄去抵抗春季的不適,還需靠“養(yǎng)”。
2006-2024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111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4020005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