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專家原創(chuàng) > 警惕現(xiàn)代化的超加工食品
根據(jù) NOVA 食品分類系統(tǒng),按食物的加工程度和目的把食物分成四類:① 未加工或微量加工食品;② 加工烹飪配料;③ 加工食品;④ 超加工食品。超加工食品是在已經(jīng)加工過的食品基礎上再加工的食品,這類食品通常含有多種工業(yè)制劑,并且多數(shù)是高糖、高脂、高熱量的食品。
據(jù)統(tǒng)計,在美國人的平均飲食中,超加工食品提供了近60%的卡路里,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的攝入量最大(>65%的卡路里),而老年人的攝入量較低(≥60歲,占總卡路里的53%)。超加工食品比例的增加其實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標志之一,只有相應的技術條件、消費需求、社會空間等發(fā)展到一定地步才能滿足超加工食品的發(fā)展需要。但是,超加工食品的過量食用也導致了一定的健康問題,特別是與當下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發(fā)生不無關系。
健康的隱形殺手
2024年2月28日,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研究人在國際頂級期刊《英國醫(yī)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超加工食品與健康關系的題為" Ultra-processed food exposure and adverse health outcomes:umbrella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meta-analyses "的傘狀系統(tǒng)綜述。研究人員薈萃分析了45項不同的匯總薈萃分析,包括13個劑量反應和32個非劑量反應研究,共納入近1000萬名參與者,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量是通過食物頻率調查問卷獲得的,研究人員將證據(jù)分為令人信服(I類)、高度暗示性(II類)、暗示性(III類)、弱(IV類) ,或沒有證據(jù)(V類),分析了超加工食品攝入量與不良健康結果之間的關系。研究顯示,過量攝入超加工食品,與32種不良健康結果的風險增加始終相關,包括死亡率、癌癥以及精 神、呼吸、心血管、胃腸道和代謝健康結果。
I類證據(jù)表明,攝入較多超加工食品,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風險增加50%,焦慮和常見精 神障礙的風險增加48-53%,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2%。
II類證據(jù)表明,攝入較多超加工食品,全因死亡風險增加21%,心臟病相關死亡風險增加66%,2型糖尿病增加40%,抑郁風險增加22%,普遍不良睡眠相關結果風險增加41%。
讓人欲罷不能的糖油食品
現(xiàn)在的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已經(jīng)今非昔比,還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能夠讀懂標簽,對飲食質量也有著更高的要求。然而,面對美食的誘惑,又有幾個人能守住底線呢?尤其是對糖油混合物更容易失去抵抗力。
糖油混合物是啥?無論從哪個維度來講,糖油混合物都不是一個專業(yè)名詞,而是對一類食品的概括性總結。從營養(yǎng)學角度來看,糖油混合物屬于高熱量食品,即含有過高的碳水和脂肪,且經(jīng)過深加工的現(xiàn)代化食品。比如每100克蛋酥卷,碳水高達56.7克/100克,脂肪高達31.6克/100克,遠超400千卡/100克的高熱量標準。
2014年,BBC紀錄片《油糖陷阱》的播出更是刷新了公眾的認知。紀錄片顯示,單獨吃糖或脂肪,短期內都可減輕體重,造成肥胖問題的根源是“糖油混合物”。同時,“甜甜圈”實驗還證明了糖油混合物才是最受消費者喜愛的產(chǎn)品組合。而如今,消費者對糖油混合物的鐘愛有了科學的解釋。
2024年1月, 國際生物學著名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 發(fā)表了一項關于糖油混合物導致暴飲暴食的研究論文。研究者通過讓小鼠舔舐等熱量的脂肪、蔗糖和糖油混合液體,發(fā)現(xiàn)與單獨的脂肪或蔗糖相比,小鼠對糖油混合物的舔舐次數(shù)是其他液體的2倍。然后,研究者考慮,是不是口味不同導致的這種差異?于是,為了排除味道的干擾,采用了繞開嘴巴品嘗味道、直接向胃內注射的方式再次進行測試。發(fā)現(xiàn)即便沒有品嘗味道,小鼠對糖油混合物的舔舐次數(shù)依然要多于其他兩種。這表明小鼠對糖油混合物的偏好與味道無關,是攝入后體內信號傳導的結果。
通過監(jiān)測小鼠體內的動態(tài)神經(jīng)傳遞,為揭示感知脂肪和糖的獨立迷走神經(jīng)感知通路提供了直接證據(jù)。研究首先確定了兩類分別響應攝入后脂肪或糖的迷走神經(jīng)感覺群體,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這兩類不同的迷走神經(jīng)群對于強化特定營養(yǎng)物質攝入是必需的,并且能夠啟動不同且平行的腦腸軸獎勵回路。而同時含有脂肪和糖的食物會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以超相加的方式增加腸-獎賞回路的神經(jīng)元活動,增加多巴胺釋放,使人感到愉悅和滿足,從而使機體形成對糖油混合物的依賴性。
歸根結底,愛吃糖油食品可能并不是我們主觀的錯,而是基因在作祟,我們能做的就是合理食用超加工食品。
作者簡介:
慕慕,食品科學碩士研究生,長期致力于食品工藝與配方的設計與研究,現(xiàn)主要從事肉制品的研發(fā)。
從“熬最深的夜,用最貴的眼霜,吃最 好的保健品”,到“炸雞配紅茶,可樂放黨參,啤酒加枸杞,熬夜敷面膜,蹦迪穿護膝”……在網(wǎng)上,分享養(yǎng)生“秘籍”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社交話題。盡管有些做法并不科學,但折射出年輕人的健康消費新需求。
食品行業(yè)的應對措施是在包裝的正面加上突出Free-From(不含某種成分)字樣,來說明食品是如何為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量身定制的。
Innova Market Insights 2022 年十大趨勢,重點關注了行業(yè)和消費者在塑造可持續(xù)和繁榮的未來方面發(fā)揮的作用。
豆類一直都是人類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其不僅營養(yǎng)價值豐富,而且豆類種類龐雜,是平衡營養(yǎng)膳食的重要品類,我國自古就有“五谷宜為養(yǎng),失豆則不良”、“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豆”的說法,足見豆類的重要價值。
歐防風(Peucedanum ostruthium),又名白甘筍、歐洲獨活或防風草,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傘形科植物,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便被廣泛種植。其肥厚的白色根部是主要食用部分,質地疏松,中心柱隨生長時間延長而逐漸變硬,帶有獨特的清甜和堅果香氣。
2025年7月2日,國家衛(wèi)健委正式發(fā)布《關于D-阿洛酮糖等20種“三新食品”的公告》,正式批準D-阿洛酮糖等5種物質作為新食品原料,這意味著阿洛酮糖在我國食品領域擁有了合法身份,有望在食品行業(yè)掀起新的變革。那么,阿洛酮糖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獨特的性質和功能?在食品行業(yè)中又有怎樣的應用前景呢?
2006-2024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111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402000558號